詞語分開解釋
觳觫 : 害怕得發(fā)抖的樣子。語出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吾不忍其(牛)觳觫,若無罪而就死地。”也因以指牛:阿童三尺棰,御此老觳觫。伏罪 : 承認自己的罪過:低頭~。也作服罪。
| 成語解釋 | 觳觫:恐懼得發(fā)抖的樣子。指惶恐認罪 |
|---|---|
| 成語出處 | 戰(zhàn)國·鄒·孟軻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。” |
| 常用程度 | |
| 感情色彩 | 中性成語 |
| 成語用法 | 作謂語、定語;指認罪 |
| 成語結(jié)構(gòu) | 偏正式成語 |
| 產(chǎn)生年代 | 古代成語 |
| 成語正音 | |
| 成語辨形 | |
| 近義詞 | |
| 反義詞 | |
| 成語例子 | 明·馮夢龍《東周列國志》第52回:“公子宋隨班行禮,全無觳觫伏罪之語。” |
| 成語謎語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