罹難 〈書〉遇災(zāi)、遇險(xiǎn)而死;被害:不幸~。
遇難 遭遇危難而死:不幸遇難|遇難者。
遭殃 1.遭受災(zāi)殃。
遭災(zāi) 1.遭受災(zāi)害。
1.遭逢禍患。
2.被殺害。
被人殺害
(1).遭逢禍患。《史記·游俠列傳序》:“昔者 虞 舜 窘於井廩, 伊尹 負(fù)於鼎俎……此皆學(xué)士所謂有道仁人也,猶然遭此菑,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?其遇害何可勝道哉!” 漢 王逸 《九思·傷時(shí)》:“愍貞良兮遇害,將夭折兮碎糜。”
(2).被殺害。《漢書·宣帝紀(jì)》:“﹝ 宣帝 ﹞生數(shù)月,遭巫蠱事,太子、良娣、皇孫、 王夫人 皆遇害。” 唐 杜甫 《送梓州李使君之任》詩(shī):“遇害 陳公 殞,於今 蜀 道憐。” 郭沫若 《洪波曲》第九章六:“他那時(shí)也住在 西安 ,在 宣俠父 遇害之前的十天左右,他才離開 西安 的。”